風險與回報

0

在投資界中,風險與回報是大課題;一般以理性角度而言,投資者不會平白負上較高風險,也就是說,如果兩項投資的回報相同,而風險各異,投資者必會選擇風險較低的一項,如果要吸引他參與較高風險的投資,必須要有較吸引的回報率,所以風險與回報理論上是成正比的.引申而言,如果我們要參與低風險的投資,如銀行存款或債券等,回報必較低;而願意參與股票或期貨炒賣的高風險項目,必是預期可獲取高的投資回報.

風險的來源,主要來自三方面,第一是市場的價格波動;例子是股價的波動及匯價的上落;投資者在決定作出該項投資時,應已預期該項投資在市場上的價格將會有一定波動,並希望在市場的波幅中找機會攫取利潤,雖然我們不可能每次皆可獲得預期的利潤或回報,不過,無可否認,此是大部份投資者或投機者的作出投資行為最大動機.如果某債券的利息與某上市公司的股份派息同樣是三厘;很多人願意持有較高風險的股份,也不願意持有債券,就是因為股份的波動幅度一般而言,都明顯較大,投資者期望在波動中獲利,故願意冒較高風險持有股票.

另一個風險來源,是投資項目的靈活性,所謂靈活性,就是投資項目在特定的期間,可以隨時把投資出售,及套回現金的可行性.大家是否曾做過定期存款?有否發覺銀行願意付出較高一點的利息來吸引我們作較長時間的存款?這正是因為我們願意放棄在存款期內可以提取現金的靈活性,而換取回來的較高回報.而一般有儲蓄成份的保險計劃,亦有類似的情形.由於投資的靈活性將會影響投資者短期的資金周轉,所以重要性實在不少;正如大家也知道長線而言,投資在房地產,幾乎是不敗之策略,但不少企業把資金全面投入房地產而忽略日常運作開支,亦終於會因週周轉不靈而倒閉;如何在回報與靈活性之間作出平衡,是一門大學問.

還有一個風險因素,就是投資項目發行者的倒閉風險,也稱為系統風險;舉個例子,在同樣的息率之下,做一個定期存款,我們寧願把款項放在最穩健、最不易倒閉的銀行,原因是我們以為它在我們存款期間,倒閉的機會最少.如果要吸引我們放棄存款在這銀行而把存款轉移到其他銀行,就必須有其他誘因或利益,譬如是略高的存款利率、贈品,又或者其他較靈活的存款期等等.又或者在購買公司債券時,我們會參考各公司的評級(Standard Poor’s or Moody’s),原因是我們想衡量這些公司的穩定性,以期評估該公司的穩定性,以避免我們的投資泡了湯;一般而言,投資者都盡量揀選較穩定的公司,因為它們倒閉的風險最少.

當然每個人可以承受的風險水平,各有不同;年齡、性別、經濟背景等皆會對可承受的水平有所影響.我們必須細心衡量各投資策略帶來的風險,是否我們所能負擔,以免影響日常甚至日後(投資回報頗具影響力)的日常生活.一般而言,愈年輕的投資者,可承受的風險愈高,而在退休前後,應把投資風險減到最低,以避免因投資失利而影響晚年生活.

About author

GURU

GURU,也就是Jeff Chow,是個經常徘徊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大男孩.一方面在金錢掛帥的金融市場工作糊口,一方面又堅持掙不到錢的寫作活動;在兩者平衡之間,取得了生活上的滿足和創作帶來的快感. 現在除了寫作大都會情緣故事,也在其他網站撰寫股評及與金融活動有關的雜文.

No comment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