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投資者的焦點都在國內的高增長經濟,令紅籌股與國企股備受注視,雖然現在的中資股與九七年時比較,已經下跌了一大厥,但是比起本港甚至是其他市場中的股份,市盈率還是要高一點;因為投資市場一向是『找尋增長』(Seek for Growth)為主導,所以輕微的偏高,是可以理解;但是在九七紅籌狂潮記憶猶新之際,我想跟大家談一談一些對中資股的投資觀念.
中資股在香港的可以分為三大類:紅籌股:是國內的大型國家企業在香港註冊的子公司,雖然隸屬國家,但一般營運獨立性較高,而且也根據香港的市場法則經營,例如中信泰富、上海實業等;國企股:是在國內營運的國家企業,是在國內營運的國家企業,只不過在香港上市籌集資金,由於在中國內地運作,公司透明度較低,而且由於擁有權與管理權分開,管理層由國家委任,延續性較差,也容易出現以權謀私的誘因,所以一般而言,公司效率較低,而且會計帳目根據國內標準,也可能令投資者的分析有所偏差;民企股:是在香港上市的國內私人企業,因為擁有權與管理權集合在同一人身上,公司效率當然較佳,但仍受制於國內的不透明會計制度,容易受到大股東的蒙蔽,早前的歐亞農業就令投資者損手爛腳.
首先有些投資者喜歡把H股和國內的A股或B股比較,因為國內的AB股長期高企,股價往往比H股高出一大厥,而得到了在香港上市的H股偏低,十分抵買的結論;但國內市場資金充斥,加上投資者仍未成熟,往往只追逐消息買賣,而忽略基本因素,加上缺乏國際性投資者的介入,令國內市場嚴重偏高,如果以此為標準,而令人感覺H股偏低,但如果以不成熟的市場反過來作為標準而因此吸納,未免有點本末倒置,其實根據市場規律,愈開放的市場,價格愈趨合理化,香港市場比國內市場更接近完全開放,會計制度也較透明,更易推敲出股份的合理市場價格,所以反過來應以在港上市的H股為標準才算合理.
又有一些投資者,經常以國企股份每股資產淨值甚高,市價有大折讓而心動,認為非常抵買;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資產值高的背後意義是甚麼?這後面最少有三層意義,第一:是可以用作營運的資源較多,自然資產愈多,公司可製造盈利的可能性愈高;第二:資產高可以吸引第三者作出全面收購,因為收購者可以把資產拆骨出售而獲厚利;第三:因市價不能反映公司價值長期偏低,可能引發私有化.
一般而言,第二和第三個原因,對股價更加敏感;可惜國企股股權緊緊持在國家手裡,如果第三者要全面收購,然後分拆出售,幾乎是毫無可能;而國家政策,正是要逐步把企業私有化,要它把國企上市後又再私有化,與國策大反其道,京亦不容易發生;不過在紅籌股而言,因於它是在香港註冊的子公司,情況略有不同,雖然被收購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但私有化的可能性卻不能抹煞,而今年五月,中國食品屬下的鵬利國際宣佈私有化,成了在香港上市的紅籌首家被私有化的例子,令愛買高資產值股份的投資者喜出望外.而民企股是國內的私人企業,當然收購或私有化的靈活性大為提高.
由於篇幅所限,不可以長篇大論,有機會再跟大家深入再談.
No comments